9月12日的武漢,長江兩岸被一場盛大的煙花點亮。漢口江灘三陽廣場上,文藝演出的歌聲伴著江風回蕩,煙花在夜空綻放出“楚鳳展翅”“長江如龍”的壯闊圖景,無人機編隊在空中勾勒出“共護母親河”的醒目字樣,25公里岸線的燈光秀將兩江四岸化作流動的文化長卷。這場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開幕盛景,讓人心潮澎湃,因為這不僅是一場煙花演出,更是長江兒女對家國的深情告白,是千年文脈與時代使命的熱烈相擁。
記憶里的長江,總帶著歲月的厚重。那時的長江文化,是課本里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家國憂思,是杜甫“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滄桑感慨,是盤龍城遺址里沉默的陶片、黃鶴樓題壁的千古絕唱,仿佛離日常生活很遠。可如今再看,長江文化早已融入武漢的血脈。清晨早點攤前,老板端上熱干面時,會順帶講起碼頭工人互幫互助的老故事;湖北省博物館里,年輕人舉著編鐘冰箱貼打卡,把千年文物變成隨身的“文化信物”;就連社區里的老人,都能指著煙花里的楚式紋樣,細說楚國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這場煙花演出,不過是長江文化“活起來”的一個縮影。它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陳列,而是武漢人茶余飯后的熱議話題,是游子歸鄉時一眼認出的鄉愁,更是我們面對世界時,那份源自文化根脈的底氣。
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現場,網友看到璀璨景象,不禁感慨,如今盛世,定如先輩所愿,令人心潮澎湃。當煙花在江面綻放的瞬間,忽然想起千里之外的景象,四川三星堆青銅神樹在燈光下訴說著古蜀文明的璀璨;江蘇蘇州昆曲《牡丹亭》的水磨調伴著流水悠揚;湖北宜昌三峽大壩的泄洪奇觀彰顯著大國工程的實力。長江不是一條孤立的江,而是串聯起11省市、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的“主動脈”。從5000年前農耕文明在江漢平原繁衍,到800年楚國“問鼎中原”的雄心;從九八抗洪時“人在堤在”的眾志成城,到抗疫斗爭中“武漢必勝、中國必勝”的鏗鏘誓言,長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也孕育了“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這場煙花演出綻放出的每一朵煙花,都在訴說著這樣的家國故事,那就是當武漢人守護長江岸線的生態,是在守護全國人民的“大水缸”;當我們傳承楚文化的浪漫與豪邁,是在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當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攜手發展,是在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江風拂面,煙花的余溫尚未消散。在一則視頻中小朋友指著空中“江豚逐浪”的光影歡呼,眼里滿是好奇。忽然明白,這場煙花節最珍貴的禮物,不是絢爛的夜景,而是在孩子們心里種下的“家國種子”。或許多年后,他們會記得2025年的這個夜晚,長江上空的煙花有多美;會記得老師講過的“長江是母親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會記得自己的家鄉武漢,曾用這樣浪漫的方式,傳遞著對家國的熱愛。作為在長江邊長大的武漢人,我們深知,守護長江,不只是守護一汪碧水,更是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發展長江經濟帶,不只是追求經濟增長,更是為了讓沿線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為國家發展貢獻“長江力量。”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長江文化的興盛,從來都與國家的繁榮緊密相連。
煙花落幕,江潮依舊奔涌。這場屬于武漢的煙花演出,終將成為記憶里的一抹亮色,但它所點燃的家國情懷,卻會像長江水一樣代代相傳。作為新時代的武漢人,我們既是長江文化的守護者,更是家國使命的踐行者。我們要把黃鶴樓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楚文化的魅力滋養更多心靈;我們要積極參與長江生態保護,讓母親河永遠清澈;我們要與沿線省市攜手,推動長江文化創新發展,讓這條“流動的文脈”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我們深信,長江奔涌的方向,就是國家前行的方向;長江文化的脈動,永遠與家國的命運同頻共振。當每一朵長江浪花都閃耀著文化自信的光芒,每一座長江沿岸城市都扛起時代使命,武漢必將書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黃石廣播電視臺
微信公眾號
云上黃石
手機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