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經濟躍動的細胞,服務是城市發展的脈搏。
襄陽市以"四上"企業調研服務為抓手,掀起一場覆蓋7000余家企業的大走訪行動,市領導帶頭走進車間廠房,35個專班精準對接需求,以"上門問診"代替"被動求助",用1198件實事的落地詮釋了"政府服務力就是城市競爭力"。
從提前打通產業動脈到創新推出"綠色工地"豁免機制,從定制化融資方案到搭建產業鏈供需平臺,這場春風化雨的服務革新不僅破解了企業的急難愁盼,更構建起"訴求直達、全程跟蹤、閉環解決"的長效機制,讓營商環境優化成為激活城市經濟的新引擎。
透過這篇見聞,我們看到了政府角色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深刻轉變,也觸摸到一座城市與企業共生共榮的澎湃脈動。

到一線去,為企解憂促發展
——襄陽“四上”企業調研服務工作見聞
面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產業轉型升級伴隨的陣痛,發揮好優質市場主體和項目的支撐性作用,在挑戰中尋求突破機遇,在趕超中借勢實現反超,是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
藍天白云襄陽城
“到一線去,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春節過后,全市上下深入開展“四上”企業(包括規模以上工業、有資質的建筑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有開發經營活動的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規模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調研服務工作,訪訴求、送政策、解難題、增信心,把服務送到企業急需處,讓千千萬萬的“經濟細胞”活躍起來。
面對面走訪7000余家企業,實打實解決1198件問題,心貼心搭建逾百個跟蹤保障機制……隨著一個個影響企業發展的堵點痛點難點被陸續解決,一個個助力企業降本增效的“好點子”落到實處,越來越多的潛能被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活力,推動著城市經濟蒸蒸日上。
襄陽弗迪電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5月16日,在襄陽弗迪電池有限公司,高大的廠房里機械轟鳴,一條條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零部件生產線正火力全開、加緊生產。不遠處的成品倉庫外,一臺臺裝載完成的貨車陸續啟動,從廠區北大門駛出,沿著寬闊平整的產業大道駛向各自的目的地。
“今年年初,隨著市場回暖、訂單激增,我們的貨物運輸量也持續加大,可廠區北門外的產業大道一直未能交付,讓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誰知春節剛過,市委主要領導便帶隊走進廠區開展調研服務,實地了解問題情況,現場協商解決方案。
在市區兩級相關部門的跟蹤包保下,產業大道提前竣工驗收,這樁困擾企業的“煩心事”得以圓滿解決。
企業之事無小事。新春伊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省、市“新春第一會”部署要求,掀起了一場主動上門、直插一線、靠前服務的“大走訪”行動。
活動中,35位市“四大家”領導率先垂范,領銜調研140家重點企業,帶頭深入基層、走進車間、與企業家面對面,“望、聞、問、切”,調查研究、把脈問診、現場辦公、解決問題;發改、經信、商務、住新等部門組建35個調研小組,聯動11個縣(市、區)、開發區,對全市正常經營的7000余家“四上”企業進行全覆蓋式的分類走訪,突出重點摸清企業經營狀況、產業鏈條和問題困難,找準推動企業挖潛提效、達產釋能的關鍵癥結。
進車間感受生產脈動,訪實情了解發展訴求,到一線化解經營難題……截至4月底,各地各部門共收集問題線索2379個,涉及水電氣保障、基礎設施配套、融資難問題、政務服務優化等各個方面。在真誠坦率的交流中,深藏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浮出水面,為各級政府全力以赴做好助企紓困工作提供了精準指引。
既要厘清問題,更要深挖根源。在調研過程中,各地各部門除了深入一線開展走訪座談,還借助各類信息平臺多維度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通過綜合比對研判真實情況,歸類分析深挖問題成因,并系統梳理制定企業訴求和問題交辦清單、擬重點幫扶企業培育清單,讓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夠有機銜接。
“在我們主動求助之前‘上門問診’,對提出的具體問題一一幫助協調解決。政府靠前服務的擔當,鼓舞了公司干部員工,更堅定了我們深化企地合作、推進經營創效提質增效的信心。”看著廠區周圍正緊鑼密鼓施工的新道路和配套公共設施,襄陽弗迪電池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欣慰地說。
東風納米01制造工廠
“五一”假期,消費市場火熱空前。走進襄陽工貿家電商貿有限公司各大門店賣場,“以舊換新”“滿減返券”“買一送一”等促銷海報讓人目不暇接,吸引眾多市民前來咨詢選購。
“今年以來,從國家到地方出臺了眾多促消費的惠民政策,點燃了市民購買家電的消費熱情。但受制于場地、宣傳渠道、經費等,實體門店的以舊換新活動很難走進社區。我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著手發動城區政府,采取‘政府引導+企業與社區互動+賣場贈送禮品’的方法,為企業開通以舊換新綠色通道,并運用我市促消費活動品牌‘樂襄購’視頻號幫助企業進行宣傳,進一步幫企業拓展市場、打開銷路。”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政企聯動“組合拳”的幫助下,1至4月,襄陽工貿家電商貿有限公司實現銷售額3765.4萬元,同比增長20.72%。
開展“四上”企業調研服務工作,根本目的是查堵點、疏梗阻,為市場主體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持續激活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動能。在充分細致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各地各部門摸清問題、找準方向,不推諉、不避難,對個性化的問題加強“一事一議”和“一企一策”服務,對突出的共性問題從政策層面加以研究解決,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推動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加速解決。
人才是企業運營發展的基石。調研中,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企業普遍反映存在模板腳手架資質延續人員社保要求高的問題,市住新局迅速協調市行政審批局對模板腳手架資質延續標準進行簡化,降低企業主要人員社保繳納要求,可在幫助全市1600余家相關企業留住人才的同時,為每家企業節約資金約7.5萬元;面對宜城市國鑫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反映“招聘醫院物業服務人員難”的問題,市人社局第一時間協調企業進駐“春風行動”大型招聘會,同時發動社區網格員大范圍宣傳,截至3月底,該公司已面試新員工32人次,5人已通過業務培訓正式上崗。
樊城區“春風行動”暨“新春保用工促就業”大型招聘會在人民廣場舉行
兌現落實惠企政策,能夠有效為企業減負擔、強信心。襄陽市居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提出希望政府在稅收減免方面給予支持。市稅務局主動上門服務,排查梳理出該企業存在稅收抵減政策應享未享的情況,在及時補辦的同時,向企業系統宣傳其他稅收優惠政策,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融資難是企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市發改委依托全市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會同金融監管等部門深化“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推動“四上”企業與銀行金融機構精準對接,努力實現應貸盡貸、能貸快貸;市住新局會同金融部門定期舉辦政銀企對接會,常態化受理房地產開發企業融資申請,2月以來,新增“白名單”項目11個,銀行授信23.52億元,銀行貸款29.28億元。
基礎設施配套是否完善,直接影響企業的滿意度、獲得感。市發改委、市商務局根據調研收集問題,協調解決襄陽新東方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襄陽簡樸寨餐飲有限公司等企業停車設施需求,推動548路公交車在黃家灣景區增設站點,推進中石化部分綜合能源站落地建設,將企業的“關鍵小事”轉化為“暖心實事”。
據統計,截至4月底,調研收集的問題線索中,已通過現場解決、事后分辦、統籌協調等方式累計解決1198個,企業發展的生產要素保障日益堅實。
“四上”企業調研服務工作牽頭部門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敦促各相關地方和部門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常態化對接、清單式管理、全過程跟蹤、交賬式落實,確保企業反映問題逐一銷號,讓市場主體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納入“綠色工地”名單的項目,在實施大氣污染臨時管控或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橙色預警應急響應期間,不受臨時管控措施、Ⅲ級應急響應措施、Ⅱ級應急響應措施影響,可正常施工
今年4月,市住新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委、市公安局等部門印發《襄陽市中心城區房屋市政工程“綠色工地”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豁免機制(試行)》,通過實施差異化管理,引導項目工地提升揚塵治理水平,協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與項目高效建設。
在實施大氣污染臨時管控或重污染應急響應期間,建筑企業無法正常施工,是調研中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為徹底打通這一堵點,市住新局積極借鑒先進地區經驗,與各相關部門團結協作,研究推出了豁免機制,為符合要求的“綠色工地”開通綠色通道,以新機制激發新動能。
興企業促發展,非一日之功。在堅持問題導向,點對點解決企業困難的同時,各地各部門還積極著眼長遠,在構建長效機制、優化產業生態、培育龍頭企業上持續發力,做好調研服務的“后半篇文章”,真正讓企業活起來、經濟旺起來。
建立聯系服務、問題收集、協調解決、政策保障、激勵約束機制,通過轉化調研服務成果,舉一反三為企業紓困解難。市商務局向88家重點商貿企業派駐“商務特派員”,制定責任分解表和三張清單,在一線問計問策、助企紓困,推動貝珍醫療等企業建立獨立站,實現政策直達、問題快辦;各相關單位將“四上”企業調研收集的問題導入12345熱線企業訴求受理系統,實現一口歸集、系統流轉,形成“訴求直達、責任到人、全程跟蹤、閉環管理”的工作模式,確保企業訴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霸王醉酒、襄陽牛肉面等襄陽特色產品亮相消博會
圍繞供需促對接,依托平臺促協同,緊盯鏈條促招商,通過全方位優化產業生態,消除問題滋生的不良土壤。市經信局針對企業面臨的市場困境,精心謀劃實施“襄品工推·十鏈百場千企”供需對接活動,陸續開展20場,點對點、小切口幫助企業找訂單、穩預期,促成近260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市商務局推動襄陽優質農產品在重點商超開辟展銷專區,實現強強聯合,襄京汪胖子、孔明菜、郭姐農場等30多家本地企業的優質產品已進駐好鄰居、美聯、武商等超市。
定制政策分類培育,試點示范強化引領,推動業態創新改造,通過強化龍頭企業的重點培育,為優質企業發展鋪就“快車道”。市經信局連續開展5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訓活動,組織力生電纜、金恒昌等先進企業分享成功轉型經驗,推動14名“科技副總”到崗服務,為120家企業制定改造方案;市發改委持續加強對“兩業融合”試點企業的跟蹤服務,落實試點保障措施,帶動形成“兩業融合”產業集群,引導更多龍頭企業向襄陽集聚。
春江水暖鴨先知。哪里營商環境好,企業就往哪里去。優化涉企服務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全市上下將以深入開展“四上”企業調研服務工作為契機,久久為功、綿綿用力,努力實現從“企業找服務”到“服務找企業”的暖心轉變,在企業興旺、經濟興盛中推動城市發展再上新臺階。
(作者:胡采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