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為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提供有力支撐。
5月21日,全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舉行,提出聚焦目標任務,樹立一流標準、突出文化引領、強化產業思維,全力推進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
當天下午,“當好龍頭 走在前列——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研討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全國知名專家、文旅業界代表齊聚一堂,探討武漢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
武漢多座長江大橋同框。(長江日報資料圖)
江潤三鎮,城通九州。長江、漢水在市區交匯,165條河流奔騰不息,166個湖泊星羅棋布,一城秀水半城山,云在藍天水在城,武漢是全球唯一人口過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
擇高而立,向上而行。近年來,武漢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一批重大文旅項目建成投用,一批重大文旅活動成功舉辦,文旅市場加快恢復,文旅產業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到江城觀人文、賞風景。武漢獨具魅力,世界各地游客看到的是一座山水形勝的生態之城、人文薈萃的歷史之城、具有光榮傳統的英雄之城、時尚薈萃的幸福之城、創新涌動的活力之城。武漢持續多年,位列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2024年,武漢天河機場創造了整體旅客吞吐量、國際旅客吞吐量、中轉旅客吞吐量、起降航班架次“4個中部第一”。據統計,2024年武漢市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270家。
去年9月14日,在以長江為舞臺的大型沉浸式光影秀中,長江文化藝術季在武漢拉開大幕。近2個月時間,“新象長江”美術展、“映像長江”電影周、“靈動長江”舞臺藝術展等10項活動次第展開。2025年央視春節晚會分會場設在武漢,武漢策劃的“跟著春晚游武漢”系列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是一次城市文化與春晚舞臺的完美融合。“全球觀眾,看到了武漢獨特的風采,更多的人了解武漢、愛上武漢。”“武漢景區都是人人人”……春節假日期間,眾多網友在社交媒體曬出打卡武漢的圖片和留言。
武漢大學櫻花盛放。(圖源:長江日報城市攝影隊)
“相約春天賞櫻花”——這場持續長達一個半月的春日狂歡,憑借別具一格的“櫻花+”多元融合模式,強勢聯動漢馬、刀郎演唱會等頂流IP,吸引全球游客紛至沓來,共赴這場盛大的春日之約。今年4月底,武漢市啟動“煙火武漢 遇見知音”2025武漢長江旅游季,覆蓋了“五一”、端午、“六一”等節假日以及“5·19中國旅游日”等主題日,其間還推出武漢十大品牌線路,發布系列宣傳視頻、假日打卡攻略、線路產品手冊、景區惠民政策等。
極目楚天舒,風正好揚帆。“五一”假期作為“2025武漢長江旅游季”的開端,“江上蹦迪”刷新長江玩法,兩岸潮玩織就年輕力場。游船派對、江畔音樂節、武漢話動物園……武漢市準備了80多場精彩活動迎接各地游客。黃鶴樓的魅力源自千年古城底蘊與詩詞文化的交融,今年“五一”假期,這座頂流地標再次展現強勁吸引力:日間接待游客18.28萬人次,《夜上黃鶴樓》連續四晚場場爆滿。整座城市全方位的籌備和各行各業的精心細心,讓武漢穩穩接住了“長紅”流量,成為國內文旅“頂流”。
從黃鶴樓的詩意光影到東湖綠道的生態之美,從戶部巷的煙火氣到知音號的沉浸體驗,游客口碑印證著從“流量”到“留量”的蝶變。武漢便捷的地鐵網絡讓“一圖游江城”成為現實,“快旅慢游”新體驗深入人心。
黃鶴樓與“和諧號”動車同框。(長江日報資料圖)
5月21日上午舉行的全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上,武漢市提出,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扎實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湖北“新春第一會”,將“文化創新戰略”作為支點建設的“七大戰略”之一,并在后續的《行動方案》中提出重點支持武漢建設國際都市旅游城市。
武漢,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負有示范帶頭的重要義務和責任。
“武漢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旅游打卡地、旅游熱度不斷提升!”“武漢具備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武漢市正在積極探索一條符合自身特質的文旅道路。”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的研討會上,專家先后指出武漢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所能形成的特色。
“構建荊楚文化標識的雁陣模型,形成‘武漢頭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層架構,以此打造荊楚文化標識,助力建設湖北世界旅游目的地。”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認為,武漢作為頭雁不僅因為它是省會城市,更因為它是長江文化高密度區域,五千年文明史資源的聚集地。
鳥瞰盤龍城遺址宮殿區。(圖源:盤龍城博物院)
研討會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授吳承忠說,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標準,主要有擁有世界級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吸引力(包括世界級文化景觀、名勝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游客數量以及占比);在觀光與度假條件方面具有世界級的美譽度;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也是休閑發達地;具有世界級的文化親和力和文化認同度。
吳承忠表示,文化IP是差異化競爭的抓手,它賦予城市旅游目的地在世界中的獨特性。武漢特色文化IP打造與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具有多重優勢,包括武漢的自然人文資源稟賦,文旅產業發展態勢,政府的政策支持、人才支持,以及武漢近年來在國內旅游與入境旅游方面異軍突起,在文化產業與文旅融合方面成效顯著。這些優勢正在讓武漢成為中國大都市旅游的熱點城市。他認為武漢文化IP譜系的構建過程中首先要科學選擇引領性的特色文化IP,知音文化IP最具有成為引領性的文化IP條件。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在受訪時表示,武漢是湖北省旅游發展的龍頭和樞紐,在中國旅游研究院連續18年分季度監測的游客滿意度報告中,武漢的游客滿意度不斷攀升,連續6年穩居“滿意區間”。
戴斌說,一座好的城市不僅能夠看到文化的遺產,更能夠看到生生不息的未來。武漢要建成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需要系統地挖掘整理武漢特有的傳統文化,包括楚文化、三國文化,也要挖掘武昌首義在內的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革命文化。還要關注以光谷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彰顯武漢的現代化、國際范。
“站在長江文化傳承與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潮頭,‘一橋(長江大橋)兩山(龜山、蛇山)’核心文化旅游區的文旅融合實踐,不僅是武漢塑造城市文化標識、提升國際文旅競爭力的戰略支點,更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生動縮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流域環境與長江文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江敏說,要通過空間場景的立體化營造、產業業態的深度融合創新、治理機制的系統性突破,打造好武漢市“一橋兩山”文旅景觀。
游客現場體驗湖北省博物館推出的《穿越青銅紀》VR體驗項目。(長江日報資料圖)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武漢數據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吳江認為,數字化、智能化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武漢文旅產業升級的“新質生產力”。通過構建“數據中樞—產業大腦—產業互聯網—全球數字IP傳播體系”進行系統化推進,通過數字助力,武漢可突破傳統文旅瓶頸,構建虛實共生的世界知名文旅目的地。其中,可以重點落地武漢文旅數據中樞、文旅產業互聯網等項目,以點帶面實現武漢全域文旅升級。
湖北省作協主席團主席、武漢市文聯第十屆主席團主席李修文在全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上說:“武漢作為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以其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對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參與奠定了自身形象。”
武漢商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薛兵旺在研討會上表示,武漢文旅的資源稟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具有全國重要的紅色基因庫,八七會議會址、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等紅色遺址都是武漢文化的瑰寶,是城市的“根”與“魂”。武漢擁有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館藏革命文物,數量居全國前列。通過創新表達、科技賦能與全域聯動,武漢正將“英雄之城”的紅色基因轉化為文旅融合的核心競爭力,讓每一位游客在“行走的課堂”中感受歷史脈搏。
巴公房子前游客拍照留念。(圖源:長江日報城市攝影隊)
5月21日舉行的全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上,武漢市提出:要加強統籌協調,加快構建“大文旅”工作格局,匯聚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強大合力。
當日公布的《武漢市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 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2025—2027年)》,推出了“六大行動”,包括城市名片點亮行動、漢派文化賦能行動、文旅產品煥新行動、城市服務質效提升行動、文旅產業培育壯大行動、城市文旅形象塑造行動。
這份行動方案提出點亮城市名片,打造長江文化、知音文化、國際濕地花城、萬里茶道四大文化名片;賦能漢派文化,建設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之城”,提升“文學漢軍”、武漢戲曲“大碼頭”等漢派文化品牌影響力;煥新文旅產品,打造“漫游武漢”休閑文旅品牌,叫響“賽博武漢”品牌,打造“賽事名城”“展會之都”。
提升城市服務質效,建立以游客為中心的旅游市場服務質量評價機制,建設游客友好型城市;培育壯大文旅產業,培育引進鏈主企業、骨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推動文旅消費提質升級;塑造城市文旅形象,構建全球宣傳推廣體系,建立武漢市文化旅游境外推廣中心,吸引海內外游客向往武漢、樂游武漢。
兩江四岸燈光秀點亮長江岸線。(長江日報資料圖)
對于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漢怎么建,專家積極建言獻策。李江敏說,武漢長江大橋和龜山蛇山所組成的“一橋兩山”核心區不僅承載了城市的發展記憶,見證了長江文化的發展歷史,也成為長江大保護與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實踐地。她建議重視“一橋兩山”核心文化旅游區深化文旅融合,把它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重要組成部分的關鍵舉措,也是武漢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必要途徑,有助于武漢建設長江文化高地、打造世界級濱江文旅樣板。
“武漢首先要有一部像《哪吒2》那樣的現象級影視或動漫作品,通過作品讓全球游客知道武漢這座文旅特色城市的魅力;要有一部像西安打造的舞劇《長恨歌》那樣的爆款級演藝產品,能充分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劉玉堂說。
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劉玉堂提出“關于武漢文旅發展的‘五個一’工程”的建議。他說,武漢還應該建成包括綜合性博物館和鐵路、大橋、航空、航海、郵政等特色博物館在內的博物館矩陣,吸引全球游客,要建設一個世界級的旅游度假區,還要有一套真正講好武漢故事的叢書,讓讀者想到故事發生地走一走,看一看。
戴斌說,一座城市只有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文化昌盛才可能成為世界級的文化地標。在此進程中,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樞紐要及時用好,以及過境免簽、入境免簽等相應政策,要著力把武漢打造成為世界級旅游城市中的中國入境旅游首站城市。
戴斌建議,在建設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過程當中,武漢要提出自己鮮明的旅游發展理念。“一座城市旅游發展的高度,從來不是取決于對強者服務的力度,而是對于普通大眾服務的溫度,這也是我們連續18年對每一個季度旅游經濟形勢、對每個季度的包括武漢在內的游客滿意度進行連續性監測的原因,我們希望通過游客滿意度的調查能夠發現每一座城市的優點、不足和短板,以對游客服務的高度來引領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的新路徑。”
“知音號”。(長江日報資料圖)
他說,建設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漢還需要加強旅游項目的投資、市場主體的建設,特別是要做好長江這篇大文章。無論是長江的游輪、內河游輪,還是城市的游船都有文章可做,還有濱江的氛圍營造,包括夜間文化和夜間旅游建設,都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武漢能夠以現代的旅游發展理念為引領,為世界各地的游客呈現一個展示中國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窗口,用市場的力量和政府力量統籌去推動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
“因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愛上一座城的理想已照進現實。”華耀廣豐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昕介紹,去年9月,華耀廣豐文化有限公司在漢主辦了“五月天演唱會”,除連續5天的演出外,還聯合武漢各大區域商業中心、旅游景區,打造以“五月天演唱會”為核心的一系列落地活動,開啟為期一個月的宣傳,武漢在抖音、小紅書、微博、微信視頻號等社交平臺的關注度激增,宣傳效果極佳,大量外地粉絲歌迷涌入武漢,帶火了相關旅游景區、街區和商圈商戶的經營,演出經濟溢出效應明顯。
黃石廣播電視臺
微信公眾號
云上黃石
手機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