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油菜標準化種植基地
“有的人看到的農村是滿眼荒涼,我看到的卻是無限希望。”4月28日,在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分組會上,市人大代表、“新農人”潘新星審議關于培育新時代“新農人”推進農業現代化工作情況報告時有感而發。
作為一名海歸博士,他運用先進的育秧栽培模式,實現丘陵農田水稻種植的全程機械化。合作社提供全流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年加工稻谷5萬噸,銷售額達1.1億元;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等形式輻射帶動村民增收,從“新農人”變成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興農人”。
“新農人”潘新星察看秧苗長勢
或躬身田間推廣智慧農業,或扎根實驗室攻關種苗繁育,或架起電商橋梁連接城鄉市場……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鼓勵引導有志之士扎根農村、服務“三農”、振興鄉村,“新農人”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農人”達103645人。
人大領題:調研破局,把脈“新農人”成長密碼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市人大常委會將培育新時代“新農人”推進農業現代化工作列為2025年度重點監督議題,一場破解人才瓶頸的深度調研就此展開。
市人大農業農村委組建專題調研組,座談聽取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單位意見建議,深入浠水、武穴、黃梅等地走訪20余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智慧人大信息平臺對28位相關市人大代表開展問卷調查,深入了解我市新時代“新農人”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難,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團風縣羅霍洲大型聯合收割機機收作業現場
“職業認同度有待提高,隊伍規模和質量需要提升,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發展環境尚須優化。”調研直指問題核心。
“‘新農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變量’,必須用系統性思維破解他們的急難愁盼。”4月9日,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社教帶隊赴浠水調研,面對面聽取“新農人”代表的意見建議。針對企業反映的融資難、人才留用難、技術轉化難等具體訴求,調研組當場協調相關部門建立問題臺賬。張社教要求“政策支持必須落在田間地頭”,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切實增強服務意識,及時回應企業關切,精準施策、排憂解難,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浠水縣長福水稻專業合作社育秧工廠
這次專題調研不僅是一次“問題發現之旅”,更是一場“改革破題行動”。市政府回應調研報告時表示,將錨定打造大別山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和大流通平臺目標,強化要素保障、完善培育模式、健全發展支撐,堅持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全程培育,加快打造素質較高、本領過硬、示范帶動力強,能夠托起農業、發展農村、引領農民的“新農人”隊伍。
在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代表們的建議擲地有聲。潘新星代表以自身經歷為例,呼吁建立“全周期服務鏈”:“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鼓勵金融機構針對‘新農人’創新創業特點探索建立‘新農人’信用貸款制度,建立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制度,增強人才對農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的發言引發共鳴——審議現場共收集關于基礎設施、金融服務、職業認證等建議二十余條。
引育并舉:打造“頭雁矩陣”,激活鄉村“一池春水”
“新農人”楊愉銳檢修農機
退役軍人楊愉銳拿出在部隊站軍姿、踢正步、握槍拍槍的勁頭,學習開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成長為國家級“金牌農機手”。他創辦的銳彥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覆蓋武穴市15萬畝農田,帶動200余名農機手就業。
“新農人”李明攀
曾經的IT精英李明攀毅然辭掉高薪工作,來到妻子家鄉黃梅,創辦謙益農業(湖北)有限公司。公司采取“農業+互聯網”經營模式,從種植基地建設、產品研發到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拓展,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帶動超過700戶農戶致富。
團風縣鄖峰水稻工廠化育秧基地負責人胡亞楠(右)
“90后”巾幗“新農人”胡亞楠,經過7年磨煉,從種田“小白”蛻變成能操作各種農機的行家里手,管理5000平方米育秧大棚和1700畝農田,年收入100多萬元。
“雁歸興農”計劃,讓他們從城市回到了大別山鄉。廣開門路“引才”聚“合力”,近年來我市吸引3265名在外能人返鄉創業,落地項目4471個,總投資達1083億元。徐志新、袁勇剛等一批“新農人”典型,帶動就業20萬人次;柔性引才機制讓50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扎根老區,推動9個農業新品種研發和27億元科技成果轉化。
團風縣羅霍洲小麥收割裝車作業
多管齊下“育才”提“能力”。全市構建“頭雁+智囊+操盤手”三級培育體系,228名產業帶頭人通過國家級培訓淬煉本領,76名特聘農技專家駐點服務,累計解決技術難題1800余項。創新“4321”培訓模式建成省級田間學校50余家,近兩年舉辦專題培訓161期,帶動3萬余農戶增收致富。
搭建平臺“用才”激“活力”。聚焦農業全產業鏈建設36個創新平臺,蘄艾、茶葉等9大特色產業技術研究院破解種苗繁育、新品研發等“卡脖子”難題。“i黃岡”惠農APP集成六大板塊農技服務,累計解答技術咨詢超萬次,主推技術覆蓋率突破95%。政企聯動機制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千人進千企”等活動解決發展難題53個,助農增收7440萬元。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生動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產業筑基:延伸鏈條,點燃“三產融合”引擎
走進浠水縣鑫垚生態農業公司的智能雞舍,10萬羽蛋雞的喂養、溫控、巡檢均由機器人完成,數據實時上傳云端。董事長安寧介紹:“這套系統讓養殖效率大大提升,雞蛋破損率下降。”
浠水蛋雞養殖智能巡檢機器人
浠水蛋雞自動化分揀線
數字化轉型案例遍布黃岡:湖北駿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借助云端管理系統,實現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手機監控蝦塘動態,實現科學化、數據化養殖,現已輻射帶動浠水萬畝蝦田應用該方式。黃梅縣謙益農業(湖北)有限公司搭建區塊鏈溯源系統,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水稻生長全程。
“新農人”運用植保無人機輕松進行春管
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在報告中建議:“深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做精做優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產業,引導‘新農人’圍繞農業特色產業鏈和主導產業尋找發展空間,為‘新農人’搭建干事創業廣闊平臺。”2024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9.2%,數字技術正重塑傳統農業基因。
紅安90后“新農人”吳昊在全省農機技能大賽中獲獎
品牌化為產業注入新動能。“蘄春蘄艾”品牌價值超百億元,成為黃岡中藥材產業的“金名片”。在人大代表推動下,全市加快制定16類特色農產品行業標準,建立品質分級體系,推動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引導“新農人”更加緊密貼合產業鏈。
蘄艾種植基地
湖北小野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陳小野,依托“科研單位+企業+農戶”模式,年育種5000萬株,推廣萬畝良種種植,帶動千余人就業,為大別山道地藥材裝上了“黃岡芯”,也為黃岡中醫藥大健康產業補強“源頭鏈”。
湖北小野生物科技公司育苗基地
湖北藍千生態農業公司董事長聶星星的創業故事,是黃岡三產融合的縮影。她流轉千畝土地發展種養結合,投資1.3萬平方米的預制菜加工廠,承辦東坡廟會等活動并通過抖音直播助力浠水農產品線上月銷售近千萬元。
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建議:“鼓勵‘新農人’發展‘農業+文旅’‘農業+電商’等新業態,推動農業與康養、文化、教育等產業跨界融合,為新農人創新創業拓展美好前景。”
三產融合模式,正在全市復制。蘄春縣打造艾草康養旅游線路,游客可體驗艾灸、制作艾香;浠水搭建蛋多多蛋雞供應鏈平臺,實現“買全國、賣全國”,年交易額突破15億元。
政策護航:破解瓶頸,厚植“新農人”成長沃土
政策精準度,決定“新農人”扎根深度。我市以問題為導向,打出“組合拳”,全方位“呵護”新農人成長。
服務升級:從“跑斷腿”到“一站式”——
在“鄉野八妹”“胡子哥”的直播間,主播賣力吆喝下單;生產車間外,快遞車輛忙著裝車發貨。黃梅縣以智慧物流園為核心,15鄉鎮綜合電商物流運營中心和318個村級物流快遞服務網點為支撐,物流成本下降20%,越來越多“新農人”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黃梅縣智慧物流園智能分揀線
浠水縣則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供“拎包入住”服務:新農人簽約即可獲得現成廠房、灌溉設施和技術支持。
武穴市創建省級返鄉創業示范園區——“湖北省武穴經濟開發區火車站工業園電子信息園”,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金融活水:從“貸不到”到“放心貸”——
資金短缺曾是“新農人”最大痛點。我市通過政府增信、深化14項農村資源要素抵質押等手段,強化貸款貼息、產業獎補、擔保減免等方面支持,緩解“新農人”融資困難。
2024年,黃岡創新推出“活禽貸”“地上種植物抵押貸款”等產品,全市累計發放“新農人”貸款9.7億元。安寧創辦的浠水縣鑫垚禽業通過“活禽貸”獲得1000萬元融資,用于擴建智能雞舍;潘剛志創辦的湖北津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用200萬元“地上種植物抵押貸款”,解決了果園規模擴張的燃眉之急。
暖心留才:“候鳥”變“歸雁”——
產業扶持、技能培訓、住房補貼、子女入學、醫療保健……黃岡將新農人關心的“關鍵小事”列為政府“頭等大事”。市區購房補貼6萬元起步,131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提供數字化求職服務;大學生可申請2萬元至5萬元免息借款。
“新農人”、湖北萌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步升
暖心服務護航,人才才能安心扎根。近三年,20余名“新農人”當選省市“兩代表一委員”,9人獲評省級“最美農技員”,形成“實干者實惠、有為者有位”的鮮明導向。
如今,10萬“新農人”正以創新之犁,深耕現代農業的希望田野。
來源:長江云
黃石廣播電視臺
微信公眾號
云上黃石
手機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