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同志一心為民、敬業奉獻,是新時代公安隊伍的優秀代表。”7月8日,武漢市委決定,追授武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隊警務技術四級主任萬松“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從警28年來,萬松全力投入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設,為武漢公安大數據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5月26日,萬松突發腦溢血,倒在工作崗位上,次日凌晨,經搶救無效,不幸犧牲,年僅50歲。
武漢公安痛失英才,戰友們至今不愿相信這個噩耗。“他是帶我入行的‘師傅’,是共擔風雨的兄長,更是引領我人生航程的燈塔。”武漢市公安局科信支隊三大隊民警余志偉說。
他像沖鋒在前的戰士激勵大家
余志偉剛參警前兩年是在基層派出所工作,對公安信息化工作是個“門外漢”。
2016年,他第一次聆聽萬松講課,主題是“數據分析在辦案中的運用”。萬松激情澎湃地講述數據如何化作追尋真相的眼睛、實戰攻堅的利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這堂課,為余志偉打開了通向智慧警務的大門。
加入武漢公安大數據團隊后,余志偉開始了與計算機屏幕、枯燥數據、代碼、深夜燈火相伴的日子。“有時遇到難題,找不到思路,看著一個個表格干著急,真有放棄的沖動。”余志偉說,困難越大,萬松越是不知疲憊,像沖鋒在前的戰士,帶領大家一起攻堅。“兄弟,加把勁,你一定行!”當年輕人偶有懈怠時,萬松還會輕拍他們的肩頭,告訴他們,只要堅持,一定會有曙光。
回顧從警十一載,余志偉說,與萬松并肩戰斗的九年,是最珍貴的時光,“工作中,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我如何攻堅克難;生活中,他教我如何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找到平衡點,還與我分享他的‘育兒經’。這九年,是一頁頁共同書寫的情誼。”
他教會我們“讓數據開口說話”
武漢市公安局科信支隊三大隊民警胡欣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萬松在他的一份安保分析報告上圈出的“小數點”。
2017年,胡欣第一次撰寫跨年夜安保相關分析報告。為了搞準江漢路的人流預測值,萬松帶著他在指揮中心調出了三年的監控錄像,一幀幀地數圖像里的人頭。那份報告里有268個數據,萬松拿著計算器挨個驗算,發現有個小數點標錯了,立刻用紅筆圈出來:“不要看這個警力部署差了0.1%,放到現場就是幾百人的安全隱患!”
“我們首先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結合實戰中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學習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支撐觀點,這樣我們的分析研判才會給領導提供決策幫助,千萬不能為觀點去找數據。”這是萬松對年輕民警的諄諄教誨,也是他自己帶頭執行的工作鐵律。
武漢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副支隊長陶豫東與萬松同期參警,兩人工作的領域不同,卻有不少交集。“他是我和禁毒戰友們的重要支撐。”陶豫東說,萬松帶領技術人員,整理禁毒工作所需的碎片化基礎數據,形成了“一人一檔”的數據庫,偵查員從“跑斷腿”到“網上查”,效率大大提升。近一年,全省十大禁毒案例中,有4起是武漢公安偵破的案例,能追根溯源打掉整條毒鏈,得益于扎實的數據基礎。
“萬松常說,干數據工作就是要‘讓數據開口說話’,他是注重實效的啊。”陶豫東說。
他是偵破疑難案件的明燈
武漢市公安局科信支隊四大隊民警高波的日常工作,是為辦案民警提供數據支持。前幾天,他協助民警偵破入室盜竊案時,用的還是萬松當年教的辦法——提取特征、找數據、建模、校驗。
高波回憶說,在偵破某起團伙案件陷入僵局時,萬松帶領大家對類似案件開展研究,尋找規律特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獲取所需數據,實施數據建模。通過模型運算,產生線索200余條。專案組根據線索抓獲犯罪嫌疑人42人,模型的有效性得到驗證。他提出的技戰法,至今仍是武漢公安民警偵破疑難案件的法寶。
有疑難案件,很多民警都愛找萬松咨詢。東新分局民警丁晨在分析一起高檔別墅被盜案時,無法突破,向萬松請教求援。萬松聽完案情后,提示說:“是不是可以結合同類案件涉及的不法人員信息試試?”丁晨按照他的方法,很快發現,兩名在武漢市有前科的外省流竄來漢人員存在作案嫌疑,最終成功破獲此案,并因此立功受獎。“他犧牲前幾周,我還跟他聯系,想安排同事到他那里學習公安AI工具的應用,沒想到那次相約竟成了永別。”丁晨痛惜不已。
“擇一事專一生,愛一行鉆一行”,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武漢市公安局民警王勇是萬松28年從警生涯的見證者,“他善于學習、勇于創新,卻又甘居幕后、默默無聞,始終用科技編織天網,以忠誠捍衛信仰,這種精神也成為他最大的自豪與最好的勛章。”
(來源:湖北日報)
黃石廣播電視臺
微信公眾號
云上黃石
手機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