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鶴峰漁山村的土地上,環繞村主干道和組級公路上便熱鬧起來。村口“凱榮茶廠”院壩里,村民們有的圍繞著貨車,一邊幫忙搬運貨物,一邊開心地交談著,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有的村民將剛采摘的鮮葉搬到過秤臺前,踮起腳跟張望著電子屏上跳動的數字,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以前路不通,村里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外面的物資運不進來,真是端著金飯碗討飯!”回憶過去,該村二組饒大爺感慨萬千。
如今,看著家門口一輛輛滿載農產品的貨車整裝待發,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發動機的轟鳴聲仿佛是漁山活力的心跳。
“現在可好了,條條水泥路直通茶園和家門口。我們的茶葉、箬葉不僅不愁賣,價格比原來還高一倍不止!”饒大爺一邊忙碌一邊興奮地說道。
索道上的艱難往昔
漁山村,地處武陵山腹地,平均海拔近千米,誰能想到,曾經的漁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四周被連綿的大山緊緊圍困,是名副其實的“懸崖村”“壁掛村”,與外界相連的唯有那顫顫巍巍的索道。那索道橫跨著深不見底的峽谷,幾根鋼索在風中發出“嗚嗚”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村民們出行的艱難。孩子們每次乘坐索道去上學,小臉都嚇得煞白,雙手緊緊抓住欄桿,不敢有絲毫放松;大人們運送物資時,同樣是提心吊膽,遇上狂風暴雨,索道停運,漁山就徹底成了一座孤島。
(圖為:漁山村村民坐上距離谷底500多米的懸索出山)
聯系外界的除了一條索道,便是幾條陡峭的山路。村民外出采購物資需徒步翻越幾座大山,耗時四五個小時。豐富的農產品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山上和地里。
“以前賣一頭豬,得請五六個壯漢抬下山,光人工費就要花去大半。”二組村民谷忠海道出了當時村民們的無奈。
(圖為:村民出行的懸索鐵欄)
因為交通的桎梏,漁山豐富的物產只能在山里自生自滅。漫山遍野的茶葉、甘甜的蜂蜜,還有各種山珍,都無法走出大山換來財富。村民們守著肥沃的土地,卻只能過著貧困的日子。年輕力壯的紛紛外出打工,村子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冷冷清清,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圖為:“已下崗”的懸索鐵欄)
公路開啟希望之門
多年來,打通出山之路,一直是漁山村民祖祖輩輩最迫切的夢想。
2015年,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漁山“懸崖公路”的建設工程正式破土動工,筑路工程艱難地展開。施工隊在陡峭的山間一寸一寸地開鑿,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建設者腰系安全繩,在近乎垂直的巖壁上凌空開鑿炮眼,歷經700多個日夜鏖戰,全長8公里的絕壁村級主干道公路終于修通了。舉行通車慶典這天,村民們奔走相告,齊聚村委會歡呼雀躍,燃放鞭炮,整個村子都沸騰了。
(圖為:漁山村村級公路一角)
“當看到大車小車開進村委的那一刻,全村人感動地流下熱淚。”村支書饒以明回憶當時的場景,依然難掩內心的激動和興奮。
路修通了,但等級低,路基路面沒有硬化,常常是晴通雨阻,每遇洪水、冰雪便是路斷人稀。2018年底,縣政府決定對漁山村級公路、部分組級公路實施硬化工程。2019年底,這條“掛”在懸崖上的公路全面完成拓寬和硬化任務。幾年來,先后投入資金2600余萬元,完成通村主干道8公里硬化和57.5公里組級公路硬化工程,使該村通村公路、通組公路硬化率、入戶路通達率均達100%。
活力迸發的全新漁山
一條條蜿蜒的公路如銀帶般穿梭,徹底改寫了漁山村“交通靠走、遠輸靠肩”的歷史,不僅鋪就了村民們的“幸福路”,更成為激活山村發展的“金鑰匙”,讓昔日偏遠閉塞的小山村迎來蝶變新生。
(圖為:漁山村村級公路一角)
隨著公路的貫通和提檔升級,漁山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貨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將村民們辛勤勞作的成果運往全國各地,曾經滯銷的農產品,如今成了市場上的寵兒,村民們的收入像芝麻開花般節節高。在這一過程中,勤勞致富的村民、引領發展的帶頭人、一心為民的干部,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話語,成為漁山村蛻變歷程中最生動的注腳。
“以前村里的年輕人都往外跑,留不住人。現在交通條件改善了,好多年輕人都回來創業了,開網店賣農產品、辦農家樂和民宿,村里越來越熱鬧,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村民夏春花激動地說。
(圖為:漁山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靜(中)開直播帶貨)
眼看家鄉一天天變好,長期在外務工的村民張靜響應號召回鄉創業,成立了漁山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注冊漁山茶葉坊、漁山粑粑食品坊,借助互聯網,幫村民帶貨出山。近3年來,全村農特產品銷售量年均增長30%,每年總銷售額超過5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3萬余元。
“以前村里不通路,娶媳婦都成難題,姑娘們一聽是偏遠的漁山村,交通不便,都打退堂鼓。家里條件再好,沒有好路,姻緣都難上門。現在公路一通,情況截然不同。村里的姑娘小伙不愁找對象了,外地的年輕人也愿意來村里定居創業。”六組村民向順喜欣慰地說:“這路啊!就是咱村里的‘紅娘’,把好日子都牽來了!”
以前村民們最怕生病,去鄉醫院和縣城要折騰幾天,遇到緊急情況,救護車根本進不來,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情加重。如今公路四通八達,急救車能直接開到家門口。一組村民田方勝心有余悸地說:“去年,我不幸被五步蛇咬傷,危在旦夕,要不是路好、送血清的急救車來得快,我這條命早就沒了,這路就是我們的‘救命路’啊!”
“路通了,網通了,快遞進村了,村里的變化每天都在發生。過去撂荒的土地,如今種滿了經濟作物,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直播間里的漁山茶、土家臘肉、蜂蜜、葉兒粑粑等農產品成了‘網紅產品’;村里引進了企業,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錢袋子逐年鼓起來了,全村人均收入由過去全鄉倒數墊底,發展到現在的名居前列;而今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小汽車也開到了家里,大家面對未來的日子更有盼頭了!”談及未來,村黨支部書記饒以明信心滿滿:“我們計劃進一步建設農產品深加工車間,打造‘漁山’品牌,讓更多的人走進漁山、愛上漁山。”
(圖為:漁山葉兒粑粑)
鶴峰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推進農村公路提檔升級,讓更多像漁山村這樣的偏遠山村融入發展‘大格局’。”
從“無路可走”到“路路暢通”,漁山公路不僅是一條物理意義上的交通線,更是一條承載著村民希望與夢想的發展線。它見證著山村的華麗轉身,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生動范本。
來源:長江云
黃石廣播電視臺
微信公眾號
云上黃石
手機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