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像雞”“這個真像鱷魚”“這個像一只翱翔的飛鳥”……5月6日上午,湖北黃石陽新縣王英鎮大湖村一棟老式建筑內人頭攢動,大伙邊參觀展廳內形態各異的根雕作品邊評論。
當日,王英籍的退休干部、陽新縣花木盆景協會的會員及東源片區11個村的村干部們共同見證了“仙島湖生態旅游文化驛站”正式揭牌,也見證了農民藝術家陳景明苦心經營四十載的根雕館落成。
一次砍柴,結下不解之緣
今年57歲的陳景明是陽新縣王英鎮谷保村人,那是一個背靠大山面朝水庫的山村。年少時,像很多農村孩子一樣,學習之余,陳景明還要幫父母砍柴、干農活。
1984年9月份的一個周末,陳景明和伙伴上山砍柴。不經意間,他發現一根枯木長得酷似駱駝,出于好奇,就把這根木頭扛回了家。
陳景明擺弄收集回來的根材,去掉枝丫后,活生生一頭小駱駝出現在眼前,這讓陳景明十分欣喜。“那時我正讀初二,也不懂什么叫根雕藝術,只覺得好玩,就放在家里。”時隔多年,陳景明回憶此事仍眼睛泛著光。
只是,這個“駱駝”只有三條腿,有人建議他給“駱駝”裝一條腿,陳景明卻說,這是自然的造化,不能破壞本意。
陳景明擺放根雕作品
可是,父母卻覺得這不過是孩子的一時興起,轉頭就說要拿去當柴燒了。這可急壞了少年陳景明,他央求父親,說愿意多砍幾擔柴回家。
父親見他眼角含淚,似乎真舍不得,便不再為難。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插曲讓陳景明癡迷上“尋根”,并執著追求幾十年。
迷上“尋根”,黃石捧回金獎
從這只“駱駝”起,在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在外面看到那些奇形怪狀的樹根、樹枝,陳景明都會撿回家。
“他讀初三那年,在同學家看到隔壁一戶人家門前有塊樹根像飛翔的天鵝,他犯傻,竟然拿一塊二角錢的生活費買了過來。那個時候,一塊二還是值點錢的。”谷保村村支書陳緒葵提起此事笑著搖搖頭。
1988年7月,陳景明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陽新一家公辦企業上班。企業當時工資很低,效益不景氣,第二年,他就辭職回了家。
游客參觀展廳
“讀了個中專,才曉得自己喜歡的是根雕藝術。”陳景明說,訂閱的《中國根藝》和《盆景賞石》雜志讓他打開了“新世界”大門。
冬季,草木枯零,陳景明獨自拿著斧頭和鋸子漫山遍野找“寶貝”,當然,他眼里的“寶貝”就是樹根、枯木。他曾數次系著粗麻繩懸空攀附懸崖取材,每一次都如履薄冰,堪稱“死里逃生”。
在尋根問木的歲月里,陳景明的手臂留下了深淺交錯的傷疤,宛如時光鐫刻的勛章。他將采得的樹根帶回家中,依照書籍潛心鉆研雕刻技藝,從拓坯到塑形全憑雙手打磨,終在根雕界嶄露頭角。
2007年11月,陳景明攜作品《鱷魚》參加黃石市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分會場展演,一舉斬獲金獎。媒體競相報道“陽新農民尋根23年終獲金獎”,但他始終清醒:“白天謀生,夜晚追夢,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鱷魚》根雕作品曾獲得金獎
逐夢不止,家鄉終于開館
根雕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創作的那些年,陳景明根本不掙錢。為維持生計,陳景明常年承接門窗安裝工作,卻始終未棄根雕。他在王英鎮文化站舊址布設展廳,陳列根雕作品與民俗藏品,毗鄰王平將軍紀念館的區位優勢,讓這里逐漸成為游客駐足的文化驛站。
陳景明雕琢根雕作品
今年,在王英鎮黨委政府支持下,陳景明對展館升級改造,劃分根雕展廳、紅色傳承廳、民俗文化廳三大區域,正式命名為“仙島湖生態旅游文化驛站”。昔日冷清的舊屋,如今因藝術氣息煥發新生。
“四十年堅守鄉土,更難得的是他愿以手藝反哺家鄉旅游。”仙島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理處黨委書記、王英鎮黨委書記孔祥鵬感慨道。如今,陳景明常駐館中創作,他說:“能讓游客在山水間感受民間藝術之美,便是最大的滿足。”
來源:長江云
黃石廣播電視臺
微信公眾號
云上黃石
手機客戶端